党群工作

党群工作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素质人才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对人才培养和科研组织模式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素质人才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对人才培养和科研组织模式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就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给出了顶层制度安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要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的基础上同向共促,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科技、人才既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也是互相支撑、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有利于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耦合,有利于推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三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有各自的目标定位、面临不同的挑战需求。在跨系统、跨领域、跨主体间协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极具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时代课题,要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理顺体制机制核心要素,以一体化思维统筹谋划、一体化举措系统推进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形成强大合力。针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问题,一体研究、决策、部署、落实,打通堵点卡点难点。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宝贵资源。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要求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增强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调结构、提质量等艰巨任务。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建立科技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完善选拔培养评价一体化机制,打造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要建强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科交叉中心,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将科研创新重大突破及时吸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完善以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实施“国优计划”。要以评价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态、创新生态和服务生态。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将开放合作的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独特资源,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般来说,实现科技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和一个有效的支持环境,即具有一大批有能力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或者机构,具有一个能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转化提供支持的金融体系,同时要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保障。科技创新的实质在于勇闯未知领域,整个过程充满变数、挑战和不确定性。创新链条环环相扣,需要政府、市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政府引导科技创新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人才需求,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鼓励试错、宽容失败,避免造成资源的错配和创新活力的压抑。

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形成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潜力与活力。加快建设政府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金融机构助力的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着力完善多主体联动、多要素协同、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确保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部门协同、央地协同。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国际经验表明,对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经济体而言,由高精尖人才数量、人才整体质量和人才创新活力形成的人力资本,对其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效率倍增效应。

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亟须在人才培养主阵地上深化一体改革。要增强教育、科技、人才的适配性,加快构建覆盖全面、指向精准、竞争有力的政策体系,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科学评价等方面厘清一体化推进路径,畅通资源配置的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以人才评价改革为抓手,持续优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团队集聚水平,打造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不断壮大国际顶尖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把“破五唯”和“立新标”作为人才评价改革的关键突破点,推进教育评价、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有机衔接、互为支撑。通过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植根人民

  • ——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④

凝心聚神谱新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怎么守正创新?

  • “艺”起战疫,“文”暖人心。从春晚新增抗疫节目到元宵节抗疫专场,从歌曲《坚信爱会赢》到《武汉伢》,从纪录片《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到《在武汉》,从短视频《各地美食为热

思想纵横:初心恒心皆是为民之心

  • 心宝贵,恒心难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恒心,都是为民之心。

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大扶贫格局展现大国担当

  •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战“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党史学习教育:“坚持敢于斗争”的重大现实意义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作出深刻总结,“坚持敢于斗争”是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决议》

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

  •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3月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夯实法治基础

  •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促进创新发展

  • 要高效有力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用科学的创新理论引领伟大的创新事业,用系统的创新方法支撑宏伟的创新工程。

人民财评: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初步核算GDP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较为成功地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日前召开的专家和企业家

永远保持奋斗韧劲

  • 升旗手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所展现出的奋斗韧劲,既令人感动,也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