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服务

就医服务

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挽救患者生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每一位健康公民奉献社会、拯救生命、传

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挽救患者生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每一位健康公民奉献社会、拯救生命、传递爱心的崇高善举。

经过梳理,笔者聚焦当下网络热度较高的谣言,为读者揭开谣言面纱、涤清信息浊流。

谣言一:献血会伤害身体健康

真相:科学献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健康成年人的血液占体重的7%~8%。正常献血后,体内储存于肝、脾等内脏里的血液会逐渐释放到外周,1~2天血容量即可恢复, 7~10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恢复至献血前水平,丢失的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进行补充,献血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更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研究表明,献血后血液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均较献血前有所下降,说明献血后血液流变学有所改善,更有利于血液流动和氧气的运输。所以,科学献血不仅不会伤害身体健康,反而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保持健康。

谣言二:献血会影响生育能力

真相:献血与生育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献血不会影响男性的精子质量和女性的生育能力。相反,适量献血还有助于促进造血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为未来的生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谣言三:献血会上瘾

真相:献血是一种奉献社会的高尚自愿行为,不存在上瘾的问题。

有些人有社会责任感愿意定期定量固定献血,但这并不是上瘾,而是对社会贡献的一种表现。

谣言四:献血会感染疾病

真相:目前正规血液中心、血站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进行耗材采购,采血点的检测材料全部是一次性无菌耗材。检验和采血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及考核合格后上岗,采血过程各环节都经过严格消毒,采血时采用“一人一码一针一血袋”的方式采集,不存在一针多用的情况,因此不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谣言五:献血会老得快

真相:献血不仅不会加快衰老,相反,坚持适量献血更有助于保持年轻态。

这是因为献血可以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并刺激人体造血系统,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不断增加血液中“年轻”红细胞的比例;同时,体内产生的“年轻”白细胞,具有更强的吞噬病毒能力,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谣言六:献血可以减重

真相:献血是不会引起体重下降的。

一般来说,单次献血量在200~400毫升,不会造成体重的明显下降。

献血结束后,工作人员会嘱咐献血者多食用含液体较多的食物或多饮水等注意事项,一般当天就能将血容量补充上去。因此,献血本身不会明显降低体重,依靠献血来减重,更是异想天开。

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 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超越印度等“糖尿病大国”,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共有1亿多人为该病所困扰。就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大军”日益壮大的同时,青少年儿童糖

天热乏力?提神你需要维生素B族

  • ​入夏以来多日气温居高不下,你是否感觉到四肢乏力、昏昏欲睡,一工作就想睡觉,饭吃到一半就困了?

糖尿病人可以吃火锅吗?做好这几点,想吃就能吃

  • 骨汤的、麻辣的、牛油麻辣锅、清汤的、菌汤的、三鲜的、咖喱的、番茄的……这么多的锅底摆到面前的时候,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 好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因此糖尿病

多方合力破解“老年节后空巢症”

  • 春节过后,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适应不了这种反差,便出现了心情低落、情绪抑郁、疲惫无力、食欲不振、失眠、烦躁等症状,专家谓之“老年节后空巢症”。

国家卫健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

  •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日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进展与成效。

每天小酌一杯或致老年痴呆

  • 英国科学家对约2.1万英国人开展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只喝一小杯葡萄酒都有可能导致患上老年痴呆症或帕金森病。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研究表明,饮酒会抑制一种控制人体对矿物

一到换季就失眠?4个科学方法,助你一觉到天明

  • 最近是不是总在深夜“仰望天花板”?明明身体很累,脑子却异常清醒?数羊数到一千只,反而越数越心慌…… 别怀疑自己,也别硬扛!这很可能不是你的错,是“换季失眠”在作祟!

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

  •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出生后快速增生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增生期血管瘤病灶的大小、部位、增生速度的多样 性,因而存在许多并发症的风险。

我国新冠特效药有了“时间表”

  • 人人都想要健康,而健康身体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按时吃饭,一日三餐规律饮食。那么,营养专家眼里的按时吃饭,究竟是几点呢? 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时间,决定了一日需要三餐,且

创新解纷途径 减少噪声困扰

  • 失眠、焦虑、烦躁、神经衰弱……你是否曾被噪声困扰?据统计,2020年,噪声扰民问题数量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高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