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迎来一项技术突破——成功为一名82岁高龄的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巨大骶尾部压疮的患者,首次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急危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迎来一项技术突破——成功为一名82岁高龄的重症肺部感染合并巨大骶尾部压疮的患者,首次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该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在急危重症呼吸支持治疗领域迈上了新台阶,为救治更多危重患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病情危重,治疗陷入两难

2025年9月15日,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收入我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时,患者呼吸衰竭,生命垂危。与此同时,巨大的挑战还来自于患者骶尾部一面积达16*13cm的四期压疮(见图1)。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采取高效的呼吸支持手段,而巨大的压疮创面却极大地限制了体位的选择,传统的仰卧位通气效果不佳,治疗一度陷入困境。

1.jpg

图1:患者入院时骶尾部严重的四期压疮创面

突破壁垒,首例俯卧位通气方案确立

面对困境,重症医学科团队没有放弃。他们迅速启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与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吴学斌医师团队深入会诊。经过缜密论证,团队一致认为,实施“俯卧位通气”是改善患者氧合、抢救生命的关键。 尽管患者存在严重压疮,操作难度和风险极高,但为了挽救生命,重症医学科团队决定迎难而上,将此次治疗作为科室的首例俯卧位通气技术实践与攻坚战。

多学科护航,为“首例”清障奠基

为确保这项首次开展的技术能安全、有效地实施,创面修复科团队率先行动。他们于9月25日为患者施行了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有效管理压疮创面,为俯卧位通气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充分的准备下,重症医学科团队精准评估、密切监测,于近日成功为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见图2)。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严密守护,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1.jpg

图2:重症医学科团队正在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

技术显效,患者终迎康复曙光俯卧位通气实施后,患者的氧合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肺部感染随之得到有效控制。在呼吸支持稳固的基础上,创面修复科团队乘胜追击,于10月13日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术对压疮做了进一步修复。在重症医学科与创面修复科的紧密协作与接力救治下,患者情况一天天好转,并于今日康复出院。

意义深远,开启危重救治新篇章

此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是我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典范,更是我院重症医学科在呼吸支持技术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它证明了我院ICU团队具备攻克复杂疑难重症的技术能力和勇气。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深化与各科室的协作,积极引进和开展各项先进生命支持技术,为守护龙城百姓的生命健康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科室动态】内一科成功抢救一名癫痫突发家属

  • 2020年10月13日14点20分,内一科值班护士任美颖按常规巡视病房,查到212-1床病人时,病人陪侍人(女儿)突发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疑是癫痫发作。

强内涵、重改进、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共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8月4日下午,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在行政楼三层会议室,组织召开2022年度上半年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院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麻醉手术室】召开护理质控工作会议

  •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

​【 圆满完成任务 安全归队 】三桥社区中心防控日志(三)

  • 经过14天的奋斗,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名入驻医务人员圆满完成卫健委安排的隔离酒店的消毒和对入境人员的医疗保障等防控工作。

“孩子眼中的父母、长辈”——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六一儿童节绘画活动

  • 一、活动背景 小朋友们天真聪慧,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幻想,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给他们一支画笔,他们就能让想象跃然纸上!在这个生命律动的季节,迎来了“

【医师节系列报道之四荣誉榜 】 医路耕耘结硕果,节日荣光映初心

  •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心血管内科王勇主任荣获太原市第五届“太原医师奖”,普外科师博主任摘得“太原青年医师奖”,血管外科张斌主任喜获环

【医师节系列报道三】经年累月磨一剑,厚积薄发终有时

  • 第八个中国医生节到来之际,在通用技术环球医疗集团举办的“共识医疗健康领域年度优秀科普人物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选送的师博医师摘得“优秀科普人物

1月2日下午,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召开2019—2020年度中层干部述职及民主测评大

  • 为全面掌握医院中层干部任期内履职能力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管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我院开展首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我院透析室自开业以来,因医疗条件所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在外院进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院透析室的发展空间。